领导讲话材料起草四题,大手笔的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22]发布者:[]浏览次数:

要把话写透 。写材料、写讲话,无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但仅仅是把事情写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还不够,还要把道理讲透彻。只有把政策、规划、思路、目标、前景向基层、向群众讲透彻、说深刻,才能让基层、让群众信服,才能把思路决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共识,把共识转化为一致的行动,也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顺利推进各项工作。

所谓把话写透,就是起草讲话材料首先要写清楚、写明白,让人一看就豁然开朗,一听就茅塞顿开,读过、听过后,能从茫然或知其然到以为然,直至深以为然。如果夸夸其谈、云山雾罩,说不清、道不明,让人读了、听了,不知所云、不明所以,更不知道该如何做、怎样干,如此领导讲话,又何用之有?

要把话写透,基础是学透。所谓学透,一方面是要准确把握上级部署,吃透精神实质,认清当前形势,把握面临机遇,然后结合实际立目标,想思路,定措施,抓落实。另一方面,要把所写内容弄明白、学透彻,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唯有如此,才能使领导讲有方向,下面干有目标。

要把话写透,前提是想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所谓想透,不仅是想明白,还要想得深、想得远。“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说和写归根到底是“想”的反映。没有想透彻,自然写不透彻,也讲不透彻。照搬照抄,死拼硬凑,念者很累,读者更累,听者累乎其累。

把话写透,贵在透过现象抓本质。它不是生硬拼凑“四六句”,不是排比对偶耍花哨,而是对工作的透彻分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道理的深刻阐述,对观点的精准概括,对思想的高度升华。它不是满足于掌握问题的表象,而是挖掘其内在联系,找出深层次原因,把最能说明问题的东西写出来,把最精粹的东西表达出来,让人感到问题确实讲通了、写透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警醒。

要把话写透,还要写得妙。透在准确,妙在生动。写得透,是具备认识和教育的价值;写得妙则是具备审美和艺术价值。透是妙的前提,妙是透的升华。而要写得妙,就要善写家常话、实在话,写“掏心窝子”话,让人一听就懂。譬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些语言形象生动、朴实自然,道理一听就懂,听了让人信服,比起长篇大论讲大道理深刻透彻得多。

要把话写透,对于起草讲话材料,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需要长期体悟,综合训练,而一旦达到透彻之要求,透彻之境界,则深刻、精辟、新意不请自到,准确、鲜明、生动也会随之而来。

写管用的话 。很多年前的一个周二,县里召开党报党刊征订会,还是惯例,分管领导读文件、讲意义。县委书记因有别的任务,最后讲话时就说了这么几句话:“关于党报党刊征订这项工作,年年开会,年年安排,大家都知道怎么干,意义、要求就不再讲了,我只讲一句话,给你们三天时间,把报款交齐,时间截止到周五下午五点,五点之后交也不要,宣传部到时把名单给我。”不等主持人宣布,他就说了一声“散会”。那一年的党报党刊征订县里得了全市第一,之后年年形成惯例,一改过去党报党刊征订拖拖拉拉的局面。

讲话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写文章、作讲话都只是工作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手段要解决干些啥、谁来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干成等问题,关键是弄清任务标准、时间节点,解决好这个问题之后,就要下指标、定人头、包责任,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长期以来,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开会时长篇大论,表面上看着重视、热热闹闹,实际却收效甚微。有些会议不开,下边也知道咋办,开个不痛不痒的会有时还起反作用,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所以,起草领导讲话,必须写管用的话。

写管用的话,就是要增强讲话内容和语言的有效性。所有的讲话内容都应该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把资源和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只有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抓住要害,找关键词,讲管用话,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管用的话,必须增强针对性。每个领导讲话都是针对某件事、某个问题、某项工作讲述意见、阐明观点的,必须有强烈的针对性,不能隔靴搔痒,不疼不痒,更不能文不对题。就像医生开药方,首先得摸清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朱镕基讲话实录》之所以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讲真话,讲针对性强的话。增强针对性,需要抓关键、抓重点,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直指要害。这样的话才有个性、有特色、有力度、有效果。

写管用的话,关键是能抓住要害。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邀请时已名闻遐迩的理论家、宣传家瞿秋白作“关于如何做好北伐战争宣传报道工作”的讲话。瞿秋白登上讲台仅讲了 28 个字:“宣传工作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毕下台。听众始而愕然,继而掌声雷动。“拳拳打在要害上”的话才能真管用。写管用的话,贵在易于操作,便于执行。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材料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话不算话,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一个内容年年说、一个问题年年讲,因为不管用,导致说了也白说,讲了也白讲,改文风、转会风,割除形式主义,首先要让领导讲话在管用上下功夫。

写出趣味来。佳肴上桌,主人总是说:“先尝尝,味道如何?”答曰:“味道不错,棒极了。”味道一词,真是妙不可言。有味的文章,常被称之为耐读、有嚼头,而无味的文章,则味同嚼蜡,读着是一种折磨。味和趣连在一起,谓之“趣味”。做人当有趣味,好文也要有点趣味才行。读贾平凹、流沙河的散文,读陈传席的《悔晚斋臆语》,读缪哲的《祸枣集》,感觉尤甚。于是想到了写文章、作讲话。

也许有人认为,公务文章和讲话讲究严谨、准确,难以表现那么多的趣味,其实不然。领导批示,应该算是公文材料类吧?据说军阀吴佩孚在批阅公务文书时,常有些意外之举。有一次,一熟人托关系写信给吴佩孚,想谋个县长干干。报告呈上,吴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庸人来祸害他们,从而彻底断绝了那人的念头。又一次,某人经政要介绍拟了自荐书,想要吴佩孚任命他当个旅长。自荐书大谈理想、抱负和志向,并提出“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只四个字:“且先种树。”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要官者,吴佩孚的这道批示既幽默风趣又很有针对性。

以上所举,虽为个例,但领袖们的讲话文章,趣味横生者可谓不胜枚举。毛泽东起草的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仅 1600 余字,其中用一个寓言故事,鼓舞斗志,提振信心,让人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读来别有趣味,又鼓舞人心。他的一句“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的话,揭示出:“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既通俗易懂,又锋不可犯,不仅把理讲“透”了,而且把理讲“活”了,使人闻之忘不掉,得之丢不掉。为什么他的讲话容易让人记住?就在于他的讲话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幽默风趣,有时看似“东拉西扯”,最后却在开怀大笑中回归主题,使听众如“醍醐灌顶”。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能让人一听就不会忘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既通俗,又有趣。习近平的“中国梦”“打铁先得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其个性化的语言,一经说出,即让人耳目一新,深得民心,这就是语言的趣味和魅力。梁启超曾经有过一段话,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生活需要如此,文章、讲话更宜如此。有趣味的文章和讲话,风传天下,人人爱读、人人爱听;无趣味的文章、讲话,就如毛主席所说的“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起草领导讲话不能只求正确、严谨,当然这些也是必须的,但要想让讲话做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只求正确、规范还远远不够,还得有点趣味。表情达意,须有情趣、意趣;遣词造句,须有辞趣、义趣;叙事状物,须有雅趣、妙趣;摆事实、讲道理须有旨趣、理趣,等等,要让人读着有味道,听着“有意思”,那才算得上精彩。

把领导讲话起草得有点趣味,不是一天两天、一蹴而就的功夫,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向谁学?向人民群众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同时也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语)。唯有勤学习,善积累,多运用,方能写出有趣味的讲话来。

写出激情来 。《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黑格尔说:“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正如 80 后作家韩寒所言:“赛车需要宁静,写作需要激情。”起草领导讲话同样如此。

何为激情?词典中的解释是强烈的情感。人活着无外乎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感觉,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其实都是自己的感觉;更高的层次就是状态,状态的优劣决定着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人生的价值。而激情就是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它洋溢于表、闪亮于言、展现于行。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这“劲”,这“气”,这“精神”,这状态,就是激情。写文章、做讲话也需要这样一股气、一股劲、一种状态和精神。尤其是作为动员教育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的领导讲话更应如此。

其实,万物皆有激情。鲜花是植物的激情,雷电是云朵的激情,波涛是河流的激情,风云是空气的激情,霞光是早晨的激情,奔马是草原的激情,等等。这个世界就是因激情而生动、而美丽、而变得丰富多彩。人生也需要激情。人生没有激情,就像故事没有高潮,就像孔雀没有开屏。正是有了激情,才有了生活中的精彩和奇迹,才有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有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才有了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起草领导讲话而言,面对一张洁白的稿纸,想象台下一片凝目专注的眼神,如果没有饱满的激情,没有心潮澎湃、不吐不快的痴狂,就不可能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作出振奋人心的讲话!韩国通用总裁李采郁写过一本《激情胜于能力》,总结了一套化激情为动力的“新领导”模式。他说“只要你怀着激情工作,一切皆有可能”“一个队伍必须永远充满激情,领导的责任就是创造并传递激情。”否则,领导在台上讲得唾沫乱飞,而下面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看似正襟危坐,实际“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什么听众对有些讲话毫无兴趣?为什么有的演讲不能像磁铁吸石一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如痴如醉地跟着领导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激情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人只有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的能力才最强,反之则低下。我们常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领导讲话,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宣传和动员,而要达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效果,就不能没有激情。因为激情彰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斗志、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种奋发有为的活力。如果领导的讲话激情飞扬,听众胸中的责任便重了几分,工作就不会懈怠马虎;如果领导的讲话激情涌动,听众就会感到肩头上强烈的使命感,思想才不会僵化滞后。因为状态决定效果,态度决定高度,唯有以激情感染读者,以真情点燃激情,才能使领导讲话变得精彩!对此,领导讲话材料的起草者责任重大。

要让讲话变得激情洋溢,起草者自身须充满激情。激情来自哪里?激情源自信念。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坚定的行动;只有坚定信念并为之不停奋斗的人,才能拥有取之不竭的激情。激情源自追求,激情与卓越同根。追求卓越,止于至善,不仅是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和达观。只有追求卓越,追求精品,追求最佳,才能写出最美讲话。激情源自热爱。热爱激发热情,激情激发动力。饱满的热情可以使发硬的文字变得圆润和活色生香。对生活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爱,对事业充满爱,对同志充满爱,才能写出激情,写出特色。激情源自理性,它不是激动,不是脱缰的野马,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如果把起草讲话比做开车,那么激情是发动机,理性是方向盘。有理性的激情才是激情的极致。

宜将激情化长风,秉笔挥毫写华章。智慧的起草者和有魄力的领导者,他的心总是跳动着鼓点一样振奋的节律,他的血总是奔流着海潮一样汹涌的声势,他的工作激情总是如火一般熊熊燃烧,这样的讲话必定是东风浩荡、激情飞扬,必定能赢得一阵阵的掌声、笑声、叫好声!

(来源:文秘工作 作者:张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