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是2006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依法成立的全国性组织,是以研究高校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对象、以促进国内高校学生工作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团体。研究分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机构,秘书处设在我校。我校党委书记李忠人为研究分会理事长,校党委副书记薛智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4月20日,研究分会和福州大学联合主办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讨会。此次会议取得良好成效,呈现出参与面广、时代感强及突出改革创新的特征,立足“三全育人”大格局,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了贡献。为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在此我们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对此次研讨会的报道。

“新时代高校政治教育创新”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4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和福州大学主办,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思想教育研究》《理论与评论》《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协办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120余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齐聚榕城,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题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会议分开幕式、主题报告、分组报告、代表发言、闭幕式五个阶段进行。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林生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薛智教授先后致开幕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有升教授和薛智教授分别主持开幕式、闭幕式;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负责)詹志华教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张永平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国防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李湘黔教授、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国战教授、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蔡晓良教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斌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党委书记张阳主持分组报告;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舒展教授主持代表发言环节。
林生首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对长期关心支持福州大学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他简要介绍了福州大学的基本情况。他谈到,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对广大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改革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讨会必将很好地推动和促进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负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
薛智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仁满怀激情、砥砺进取之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讨会的召开,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一体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平台,努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善于利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手段,融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里,精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在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同频共振中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井冈山大学副校长陈小林教授在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他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他用四个“根本”来总结办好思政课的原则: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党的领导、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关键是教师、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创新。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潘玉腾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时代新人的内涵、标准及培养路径》,他从时代新人的内涵解读、时代新人的基本标准和时代新人培养的高校探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负责)詹志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教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他提出了历史教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条保障措施:一是党委重视,组织师生系统学习历史教育重要论述相关内容;二是整合思政课教师、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工会等力量,组建宣传教育队伍;三是根据师生特点和媒介作用差异,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四是多管齐下,为融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阳光学院执行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罗仲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机制》,报告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三全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三全育人”推进中的盲点、短板与障碍;加强“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创新完善“三全育人”的有效机制;创新完善“三全育人”的制度保障。他认为,国家发展越处于关键阶段,越需要“三全育人”坚定好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高等教育越追求卓越,越需要“三全育人”提升内涵固根强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面临艰巨挑战,越需要通过“三全育人”凝神聚力。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建榕教授在题为《新时代非传统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的维护》的主题报告中谈到,我国政治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颜色革命”威胁需高度警惕,境外间谍机构以我科研学者、青年学生为重要的拉拢策反目标,必须引起足够警觉;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失密泄密隐患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她认为,高校应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捍卫国家安全的能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教授,江苏大学副校长张济建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点主任刘树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志远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学工处处长杜文清,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发祥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宪峰教授,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晓东副教授,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山教授,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有升教授先后作代表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发表真知灼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言献策。
王尧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一是班主任选配立体化,突出“三高”(政治素质高,学术水平高,育人热情高);二是明确学生工作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全面发展;三是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四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张济建介绍了培养具有学校工科特色的一流人才的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江苏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依托工科特色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工科特色一流人才。
刘树宏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她表示,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应该在找准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等方面下功夫。
徐志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动力机制、心理导向机制、心理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大学生所处时空的心理状态为依据,改变消极心理状态,创造良好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基础,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效果。
杜文清认为,培育时代新人应坚持“五个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筑牢育人之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夯实育人基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拓展育人路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育人实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优化育人方式。
陈发祥认为,高校辅导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坚定政治信仰,苦练专业本领,勤加修德修身,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张梅谈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但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我们需要在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她认为,亲和力提升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教材亲和力是前提基础,教师亲和力是关键因素,教学亲和力是基本环节,考核亲和力是基本导向。
孔宪峰认为,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首先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话语体系,其次要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运行机制。
叶晓东就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有思想深度、理论厚度的国情教育内容以有温度的方式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思想认识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应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二是要把握新时代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三是要创新国情教育的载体和方式。
邓山认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责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担当和崇高使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刘有升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种模式——嵌入式、植入式、渗透式和“两创”式,并进一步强调四种方式有所交叉,应有机协同,进而形成螺旋上升式的融入格局。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精神,立足时代发展大势,深入研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使命和新机遇,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了广泛交流,一致表示将在新时代坚定信仰、奋发有为,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不辱立德树人使命。